为持续做好学院定点帮扶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学院、协同帮扶责任单位以及三口塘村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村情简况
三口塘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以土地流转、外出打工和家门口就业等收入为辅,村民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以光伏发电、入股分红、资产出租为主,2022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60万元。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村部、党群活动中心、为民服务大厅等设施设备较齐全。村党支部堡垒作用显现,村干部作风务实,干群关系较和谐,乡风文明,村民安居乐业。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部署安排,强化定点帮扶责任,加大帮扶力度,指导驻村工作队建强组织,提升能力,发展经济,助力增收,为民办事,全面推进三口塘村振兴。
三、目标任务
认真履行定点帮扶三口塘村职责,指导驻村工作队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总要求,立足新起点,探索新路径,努力实现三口塘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农业稳产增产,村民收入稳步提高。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0万元。村秩序稳定安宁,村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四、工作举措
(一)稳定帮扶机制
1.加强对帮扶工作的领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帮扶政治责任,发挥学院“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履职尽责。
2.深入走访调研。院领导深入三口塘村走访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入企入户形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宣传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决策部署,听取驻村工作汇报,了解村里现状,指导、帮助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协调解决三口塘村振兴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3.形成帮扶合力。协调共同帮扶的责任单位霍邱县工商联、县科协,勠力同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三口塘村振兴。
(二)人财物支持帮助
1.关爱选派干部。贯彻落实《安徽省选派干部管理办法》,做到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
2.人财物支持。筹措资金不少于 20 万元,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学院举办培训班的优势,为霍邱县举办《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培训班》《乡村振兴基层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加大消费帮扶力度,根据学院办班需求,购买三口塘村以及产自霍邱县的大米、面粉等农副产品。
3.全员参与。组织安排教职工参加献爱心、消费帮扶等活动。各党支部开展与村支部结对共建活动,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落实《安徽社会主义学院干部结对帮扶制度》,副处(四级调研员、副高)以上干部教师对包保家庭开展走访活动,结合每户的实际情况,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的协助下,完善防返贫及致富措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结合支部活动,年内走访不少于2次。
(三)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作用。
指导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振兴,调动村“两委”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建强村党组织。围绕增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推动村干部、党员深入学习和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部署安排,推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促进担当作为,帮助培育后备力量,发展年轻党员,吸引各类人才。推动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扎实推进三口塘村建设。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常态化监测和精准帮扶,防止返贫。推动加快发展适宜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中心村建设。加快“平塘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涵闸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村科普文化长廊。推进亮化工程。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重大任务落地见效,促进三口塘村高质量发展。
3.提升治理水平。推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村党组织对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治理合力。推动规范村务运行,完善村民自治、村级议事决策、民主管理监督、民主协商等制度机制。推动化解各类矛盾问题,实行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促进村里和谐稳定。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帮助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规范乡村宗教工作,巩固开展扫黑除恶成果专项行动,积极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结合村庄规划工作,进一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改厕、供水保障、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生活垃圾分类、清洁行动、绿化美化等行动,为村民创造一个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4.为民办事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落实党的惠民政策和各项帮扶政策,经常联系走访群众,参与便民利民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就业、上学、医疗、技能培训等“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加强对困难人群的关爱服务,经常嘘寒问暖,协调做好帮扶工作,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